4月2日,由《智能制造》杂志主办的“2025智能制造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以“破局立新大道智行”为主题,发布《数智迭变——中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报告》、揭晓“2024-2025年度智能制造十大案例”和“2024-2025年度智能制造十大技术服务品牌”评选结果。
据介绍,《数智迭变——中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报告》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指导,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产业与市场研究所、《智能制造》杂志联合20余家单位,历时9个月编制完成。报告凝聚了多位业内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从业者的智慧与心血,编制组通过调查研究、深度访谈以及对大量真实案例的深度剖析,系统梳理了我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现状,精准识别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对智能制造多技术融合、产业协同升级、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未来趋势做出预测。该报告旨在成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在数智化转型中的“行动指南”,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跃迁。据悉,该报告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原局长罗俊杰,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原司长张相木,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周宝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博导、机械工业服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陶永,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清宁,中国钢研集团人工智能首席专家张云贵,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总工艺师、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波,鞍钢数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陈百红,中国联通数智人工智能高级专家刘兆祥等领导及专家出席会议。来自航空航天、钢铁冶金、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制造、机器人、3C电子、能源电力、ICT等领域的近300位从业者参会。论坛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产业与市场研究所所长、《智能制造》主编田付新主持。该论坛计划每年开年举办,串联“论坛+展览+评选+报告发布+闭门沙龙”等多种形式,与行业同仁共同探讨前瞻议题,探寻增长良方。(武玥彤)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